为了深化研究生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并有力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海洋学院积极联合兄弟学院,成功举办了系列“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学子沙龙活动。在这场智慧碰撞的盛宴中,海洋学院学子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展现出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相关领域研究贡献了青年智慧。
主题一:“绿色化学与生命健康”
2025年1月8日,由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协办的“绿色化学与生命健康”研究生“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青年学子沙龙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化行楼101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


海洋学院2023级研究生商美琪围绕“流域抗生素迁移归趋模型研发与应用”作专题报告。抗生素作为一种新污染物给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针对此问题,她创新性地开发了高精度抗生素迁移归趋模型,通过高时空分辨率动态模拟揭示了抗生素在流域中的扩散规律。该模型可为制定新污染物治理和风险管控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成果对推动水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价值。
主题二:“地理空间智能跨领域应用与跨学科实践”
2025年3月14日,由地理科学学院承办,新闻与传播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办的“地理空间智能跨领域应用与跨学科实践”研究生“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青年学子沙龙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全息地图系统集成实验室成功举办。

海洋学院2024级研究生沈宗鑫以“滨海沉积物同位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研究——以Pb同位素为例”为主题作报告。他创新采用Pb-O同位素双指标体系,解析了辐射状砂脊(RSRs)的沉积物源。通过采集陆域、长江口、黄河流域及近海RSRs样本,并对钾长石与石英单矿物开展多角度分析。研究表明,长江口(YTZ)和古黄河三角洲(OYR)是岸上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北方沙漠对RSRs的沉积物贡献约10%。该研究展示了交叉学科在同位素地球化学中的创新应用。

2024级研究生周忠来以“沿海地区的塑料排放与微塑料堆积”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水域微塑料(特别是PVC)与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关系。该研究以田湾核电站周边海域为观测区,通过多深度水样采集与粒径分级实验,结合方差分析,揭示了微塑料粒径对放射性核素吸附能力的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微塑料对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并受到微塑料粒径和环境深度的影响。

此次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系列活动为海洋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他们凭借深入的研究和精彩的报告,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同学的高度赞赏。这不仅体现了海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也激励着更多学子投身学术研究,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海洋学院将继续鼓励学子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